病理性蛋白尿常见类型有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分泌性蛋白尿及组织性蛋白尿等。
1.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等因素受损后,滤过膜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原尿中蛋白含量增多,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从而出现蛋白尿。常见于各类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障碍所致。主要是由于肾小管间质疾病、药物或中毒等原因引起肾小管功能受损。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重金属中毒等。
3.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的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可导致溢出性蛋白尿。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等也可出现。
4.分泌性蛋白尿:肾小管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蛋白所致。如尿中 IgA 排泄增多,多见于肾小管-间质疾病。
5.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常见于肾淤血、活动性肾盂肾炎等。
注意,病理性蛋白尿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患者应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