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黄体功能不足可通过基础体温测定、子宫内膜活检、激素水平测定、超声监测排卵、病史及临床表现等。
1. 基础体温测定:通过每天清晨醒来后,在未进行任何活动前测量体温并记录,绘制基础体温曲线。若黄体期体温升高幅度小于 0.3℃,或高温期小于 11 天,提示可能黄体功能不足。因为正常情况下,排卵后黄体分泌孕激素,可使体温升高,形成双相体温曲线,若黄体功能不佳,孕激素分泌不足,体温变化就会出现异常。
2. 子宫内膜活检:在月经周期特定时间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检查。若子宫内膜分泌反应落后于相应月经周期天数 2 天以上,考虑黄体功能不足。因为黄体功能正常时,子宫内膜在孕激素作用下会有相应的分泌期变化,若黄体功能异常,子宫内膜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3. 激素水平测定:在月经周期特定阶段检测血液中孕激素、雌激素等水平。若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提示黄体功能可能不足。因为孕激素主要由黄体分泌,其水平能直接反映黄体功能状态。
4. 超声监测排卵:通过超声观察卵泡发育、排卵情况以及排卵后黄体形成情况。若发现排卵后黄体体积较小、内部回声异常等,可能与黄体功能不足有关。超声能直观看到卵巢的形态结构变化,辅助判断黄体功能。
5. 病史及临床表现:有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减少、不孕或反复流产等病史,且伴有经前乳房胀痛、情绪改变等症状,也可能提示黄体功能不足。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黄体功能异常,导致激素水平波动,从而引起身体一系列变化。
进行相关检查和判断时,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操作,比如基础体温测定需坚持每天准确测量,激素水平测定要在规定的月经周期阶段抽血。检查过程中若出现异常情况或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获得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