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中暑可从症状表现、体温变化、环境因素、出汗情况、意识状态等方面入手。
1. 症状表现:中暑初期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较为常见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有恶心、呕吐、心慌、乏力等表现。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肌肉痉挛,尤其是四肢肌肉,以腓肠肌最为常见,患者会感到肌肉突然剧痛、僵硬。因为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体内的电解质失衡,导致肌肉兴奋性改变引发痉挛。
2. 体温变化:轻度中暑时体温可略有升高,一般在 37.5℃至 38℃之间。而重度中暑体温会急剧升高,可超过 40℃。高温环境下身体散热困难,产热持续增加,使得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从而出现体温异常升高的情况。
3. 环境因素:若长时间处于高温一般指气温超过 32℃、高湿相对湿度超过 60%的环境中,人体散热受到阻碍,就容易引发中暑。比如在炎热的夏日户外长时间劳作、在没有空调且通风不良的室内工作等情况,都大大增加了中暑的风险。
4. 出汗情况:中暑早期往往会大量出汗,这是身体试图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但随着病情加重,尤其是进入重度中暑阶段,汗腺功能可能衰竭,出汗会明显减少甚至无汗。此时身体散热机制严重受损,体温会快速上升。
5. 意识状态:轻度中暑时意识通常清醒,但可能会感到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而重度中暑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这是由于高温对大脑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一旦发现有类似中暑迹象,应尽快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若症状较轻,可让其适量饮用淡盐水、藿香正气水等。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