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眼内炎常见类型有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真菌性眼内炎、急性无菌性眼内炎、迟发性细菌性眼内炎、革兰阴性杆菌性眼内炎等。
1. 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是术后眼内炎中较为常见的类型,通常在术后较短时间内发病,多由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细菌可通过手术切口进入眼内,迅速繁殖引发炎症,导致眼部疼痛、视力急剧下降、眼红、眼部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
2. 真菌性眼内炎:相对急性细菌性眼内炎发病率稍低,多在眼部外伤或术后使用大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情况下发生。常见的致病真菌有镰刀菌、曲霉菌等,起病相对较缓慢,但病情进展后也会对眼内组织造成严重破坏,出现眼痛、视力减退、前房积脓等表现。
3. 急性无菌性眼内炎:并非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所致,而是与手术创伤、眼内异物残留、眼内组织对植入物的反应等因素有关。一般在术后数天内出现,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眼红、眼痛、视力轻度下降等,炎症反应相对局限。
4. 迟发性细菌性眼内炎:发病时间较晚,常在术后数周甚至数月后出现。多与眼内植入物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有关,细菌在生物膜的保护下缓慢繁殖,逐渐引发炎症。症状可能相对隐匿,容易被忽视,早期可能仅有轻微的视力变化或眼部不适。
5. 革兰阴性杆菌性眼内炎:相对罕见,由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引起,如铜绿假单胞菌等。这类细菌毒力较强,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且严重,可导致眼内组织广泛坏死,视力预后往往较差。
术后需密切关注眼部情况,若出现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眼药水等药物,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和污水进入眼内。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眼,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