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中药后很痒可能是皮肤过敏、药物刺激、皮肤干燥、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清洁不当等因素导致,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停止敷药、清洁皮肤、涂抹药物等。
1. 皮肤过敏:皮肤对中药中的某些成分敏感,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瘙痒。停止敷用中药,用清水洗净局部皮肤。可遵医嘱外用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以缓解瘙痒、减轻炎症。若症状严重,可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胶囊、依巴斯汀片等抗组胺药物。
2. 药物刺激:中药的药力较强或浓度过高,对皮肤产生刺激引起瘙痒。立即去除中药,用温和的护肤品保护皮肤。可遵医嘱涂抹维生素E乳、尿素软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促进皮肤修复。
3. 皮肤干燥:敷药期间皮肤水分流失,变得干燥而瘙痒。用温水清洗后,涂抹保湿产品。可遵医嘱选用凡士林、硅油乳膏、复方蛇脂软膏,保持皮肤水润。
4. 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敷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可能引起轻微瘙痒。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停止敷药后可自行缓解。若瘙痒明显,可适当冷敷。
5. 皮肤清洁不当:敷药前后皮肤清洁不到位,污垢与药物混合刺激皮肤。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皮肤,保持干爽。可遵医嘱使用康复新液、黄柏液涂剂、复方黄柏液涂剂清洁和护理皮肤。
敷中药后若出现瘙痒,应及时正确处理。若瘙痒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出现红肿、水疱等异常,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避免搔抓皮肤,以免破损感染,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