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的有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同族免疫性溶血以及感染等。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等,都可能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2.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 综合征、Gilbert 综合征、Lucey-Driscoll 综合征、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等,可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
3. 胆汁排泄障碍:
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等,会造成胆汁排泄障碍,进而引发黄疸。
4. 同族免疫性溶血:
以 ABO 血型不合溶血病最常见,Rh 血型不合溶血病较少见。主要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
5. 感染:
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原虫等引起的重症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进而增加胆红素的生成。
对于新生儿黄疸,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皮肤颜色、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果发现宝宝黄疸出现过早、进展过快、程度过重,或者黄疸持续时间过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保持宝宝皮肤清洁,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的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