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进水应根据洗澡、游泳、外伤、耳部疾病、气压变化等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单脚跳跃、牵拉耳廓、使用药物等。
1. 洗澡:洗澡时水流容易进入耳朵,尤其是洗头时。洗澡过程中,水顺着外耳道流入,导致耳朵进水。可将头偏向进水一侧,然后单脚跳跃,利用重力让水流出;也可以牵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促进水排出。
2. 游泳:游泳时水会通过外耳道进入耳朵。游泳过程中,水的压力使水进入耳朵内部。把头偏向进水耳朵的一侧,用手掌紧压在耳朵上,快速地松开,通过压力变化让水流出;还可以使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探入外耳道,吸去水分,但注意不要过深。
3. 外伤:耳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可能破坏耳部结构,导致水更容易进入。外伤破坏了外耳道或鼓膜的完整性,使得水容易积聚。若有明显伤口,需及时就医处理;若只是轻微损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硼酸冰片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遵医嘱用药。
4. 耳部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会使耳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耳朵容易进水。耳部疾病导致耳部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影响耳部正常排水。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外耳道炎可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罗红霉素分散片,遵医嘱用药;同时可配合耳部理疗促进恢复。
5. 气压变化:乘坐飞机等导致气压变化时,可能影响耳部压力平衡,使耳朵进水。气压变化破坏了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导致水进入中耳腔。可通过咀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等方式平衡耳部压力;若症状严重,需就医治疗。
耳部出现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日常注意保护耳部,避免耳部受到外力撞击,游泳或洗澡时可佩戴耳塞预防耳朵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