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介入包括冠状动脉介入、脑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肿瘤血管介入等。
1. 冠状动脉介入:主要针对冠心病患者,通过穿刺血管将导管等器械送至冠状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2. 脑血管介入:用于治疗多种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通过血管内操作,使用栓塞材料堵塞异常血管或放置支架修复病变血管,预防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保障脑部正常血液供应。
3. 外周血管介入: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治疗。通过血管腔内技术,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溶栓导管置入等,恢复外周血管通畅,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疼痛、肿胀等症状。
4. 肿瘤血管介入:是一种局部治疗肿瘤的方法,通过向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同时局部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后,要按照医生安排定期复查,了解血管恢复情况。日常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进行舒缓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大幅波动。若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如疼痛、肿胀、发热等,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