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是指在采集、处理或运输血液标本的过程中,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清或血浆中,导致标本出现红色或粉红色的现象。
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如果采血针过细、采血速度过慢、过度振荡血标本、储存温度不当或运输过程中受到剧烈震动等,都可能导致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标本溶血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例如,溶血后红细胞内的物质会进入血清或血浆中,可能导致某些生化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钾、乳酸脱氢酶等测定值升高,而同时会使某些指标如血糖、胆固醇等测定值降低。溶血还可能干扰一些免疫学检测和血液学检测的结果,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避免标本溶血的发生,在采血时应选择合适的采血针,控制好采血速度,避免过度振荡血标本,妥善保存和运输血标本。如果发现标本溶血,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重新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在进行血液检查时,应尽量保证标本的质量,以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