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量偏低是指骨骼中矿物质如钙、磷等含量低于正常水平,骨密度降低,骨骼强度减弱的一种状态。
骨量是评估骨骼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人体在30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会逐渐减少。如果在年轻时骨量积累不足,或者由于某些因素导致骨量过早流失,就会出现骨量偏低的情况。
导致骨量偏低的原因有多种。饮食中缺乏足够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长期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以及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和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的使用,都可能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减少。
骨量偏低可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尤其是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还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缩短、驼背等症状。
如果发现骨量偏低,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蛋类等。要适当增加运动量,尤其是负重运动,如跑步、跳绳、举重等,有助于增强骨骼的强度。还应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如果骨量偏低是由于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使用。
骨量偏低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必要的治疗,可以有效预防骨量进一步减少,降低骨折的风险,维护骨骼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