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丙嗪和异丙嗪具有抗精神病、镇吐、调节体温、镇静催眠、抗组胺等作用。
1. 抗精神病: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显著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妄想、躁狂等症状,使患者恢复理智、情绪稳定、生活自理。而异丙嗪虽抗精神病作用较弱,但在某些精神症状辅助治疗中也有一定应用,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帮助缓解患者的异常精神状态。
2. 镇吐:氯丙嗪能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大剂量时还可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从而发挥强大的镇吐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如尿毒症、恶性肿瘤、妊娠及药物等原因所致呕吐均有较好疗效。异丙嗪同样有镇吐功效,通过作用于呕吐相关神经通路,减轻恶心、呕吐症状,常用于晕动病、放射病等引起的呕吐。
3. 调节体温: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能使体温调节失灵,机体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在物理降温配合下,可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用于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而异丙嗪在调节体温方面可辅助氯丙嗪发挥作用,增强降温效果,在人工冬眠合剂中是重要组成部分。
4. 镇静催眠:异丙嗪能阻断中枢神经系统的组胺受体,产生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可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帮助入睡,常用于失眠患者及术前镇静。氯丙嗪也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使患者安静、活动减少,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利于治疗和护理。
5. 抗组胺:异丙嗪是经典的抗组胺药物,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从而减轻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过敏反应症状,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氯丙嗪也有较弱的抗组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辅助缓解过敏相关症状。
使用这两种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药时间。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嗜睡、乏力、口干等,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可能影响其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