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直肠炎是直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多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损伤等因素引起。
该病起病急骤,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血等症状。腹痛多为阵发性,位于下腹或左下腹,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腹泻频繁,粪便可为糊状或水样,有时含有黏液、脓血。里急后重感明显,即患者感觉排便不尽,但每次排便量不多。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诊断急性直肠炎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内镜检查等。医生会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饮食情况、近期是否有感染等,初步判断病情。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血常规等,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类型和程度。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充血、水肿、溃疡等。
对于急性直肠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感染引起的,会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还会给予患者止泻、止痛、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等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待病情好转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注意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