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甚至纤维化等病变的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其中,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是导致反流的主要原因。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或松弛时,胃内容物就容易反流进入食管。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以及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等因素,也都可能参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发展。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多样,常见的有烧心、反酸、胸痛等。烧心通常表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的烧灼感,多在进食后出现。反酸则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患者可感觉到酸味或苦味。胸痛可能与胃酸刺激食管神经有关,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哮喘等食管外症状。
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并结合胃镜、食管pH监测等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基础,患者应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睡前2-3小时内不宜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以减少反流的发生。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等,可缓解症状,促进食管黏膜的修复。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果出现症状加重或新的症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