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示蛋白质阳性的危害有生理性蛋白尿、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狼疮性肾炎等。
1. 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通常是暂时的,可由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一般来说,当这些诱因去除后,蛋白尿会自行消失,对身体的危害较小,大多不会导致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实质性损害。
2.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使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长期存在蛋白尿会加重肾脏的负担,逐渐损害肾功能,引发肾功能不全,严重时可发展为尿毒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还可能伴有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3.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出现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会逐渐下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4.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异常浆细胞增生,会产生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这些物质可损伤肾脏,导致蛋白尿。除了肾脏损害外,还会引起骨骼破坏、贫血、感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治疗相对复杂,预后较差。
5. 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累及肾脏时可引发狼疮性肾炎,出现蛋白尿。患者不仅有肾脏功能受损的风险,还可能出现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全身多系统症状,病情容易反复,治疗难度较大。
当尿常规检查发现蛋白质阳性时,应及时复查,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以保护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