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是检查血液凝固相关功能的一系列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
1. 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PT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 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PT 缩短常见于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期、口服避孕药、血栓性疾病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APTT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 K 缺乏、DIC、狼疮抗凝物增多等;APTT 缩短常见于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期、血栓性疾病等。
3. 凝血酶时间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是否正常。TT 延长常见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结构异常、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等;TT 缩短常见于血液高凝状态等。
4. 纤维蛋白原FIB: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参与凝血块的形成。FIB 增高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等;FIB 降低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血凝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饮食、药物、运动等,因此在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禁食过久等。同时,不同的疾病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具体情况应遵医嘱。如有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