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疼可能是伤口感染、伤口牵拉、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神经损伤、异物残留等因素导致,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抗感染、减少牵拉、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取出异物等。
1. 伤口感染:多因日常对伤口护理不当,细菌等病原体入侵繁殖引发炎症,刺激神经导致疼痛。可先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若感染较轻,可遵医嘱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夫西地酸乳膏;若感染较重,可能需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罗红霉素片等抗生素治疗。
2. 伤口牵拉:活动时肢体的伸展、弯曲等动作使伤口受到牵拉,破坏新生的组织和血管,引起疼痛。尽量减少伤口部位的活动,避免大幅度动作。对于四肢伤口,可使用绷带适度固定,限制活动范围。必要时使用支具辅助制动。
3. 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受伤后局部血管受损,血液供应不足,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产生疼痛。可通过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伤口周围,每次 15 - 20 分钟,每天 3 - 4 次。也可遵医嘱口服血府逐瘀胶囊、三七片、丹参片等药物改善循环。
4. 神经损伤:受伤时可能直接损伤神经,或伤口愈合过程中神经受到压迫、刺激,导致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钴胺片、维生素 B1 片、维生素 B12 胶囊等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神经修复。同时可配合针灸、理疗等辅助治疗。
5. 异物残留:受伤时外界异物进入伤口,未彻底清除,持续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疼痛。需及时就医,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通过手术等方式将异物取出。术后做好伤口护理,防止感染。
伤口恢复期间要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沾水,防止再次受伤。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促进伤口愈合。按照医生要求定期换药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