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被撞伤肿了可能是外力直接撞击、运动过度牵拉、姿势不良、血液循环不畅、感染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冷敷热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改善生活习惯等。
1. 外力直接撞击:日常活动中,如不慎被物体碰撞、摔倒时肌肉部位着地等,强大的外力作用于肌肉,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损伤,进而出现肿胀。受伤后 72 小时内,应进行冷敷,每次 15 - 20 分钟,每天 3 - 4 次,可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72 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吸收。可遵医嘱外用云南白药膏、消肿止痛酊、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 运动过度牵拉:突然进行剧烈运动或运动姿势不正确,使肌肉过度伸展或收缩,超出其承受范围,引起肌肉拉伤、肿胀。应立即停止运动,让受伤肌肉充分休息。可使用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减轻肿胀。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三七伤药片,缓解疼痛,促进恢复。同时可配合按摩、理疗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 姿势不良: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且姿势不正确,会使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局部代谢产物堆积,引起肌肉肿胀。需及时调整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起身活动,进行适量的伸展运动,放松肌肉。也可通过按摩、热敷等方式,促进肌肉放松和血液循环,缓解肿胀。
4. 血液循环不畅:本身血管弹性较差、血管狭窄等,会影响肌肉的血液供应,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肌肉肿胀。可通过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还可进行局部按摩、理疗,改善局部血运。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血塞通软胶囊、丹参片,改善血液循环。
5. 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肌肉组织,引发感染,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根据感染病原体类型,遵医嘱使用相应药物治疗,如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罗红霉素片;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胶囊。同时,可配合热敷等物理治疗,缓解症状。
受伤后要多休息,避免受伤部位再次受到外力刺激。肿胀期间减少活动量,防止加重损伤。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促进恢复。若肿胀长时间不消退或伴有发热、疼痛加剧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