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造瘘并发症主要有皮肤黏膜损伤、感染、造瘘口狭窄、造瘘口脱垂、电解质紊乱等。
1. 皮肤黏膜损伤:
应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清理排泄物,避免排泄物长时间刺激皮肤。可使用皮肤保护剂,如造口粉、皮肤保护膜等,防止皮肤破损。若已出现破损,应根据破损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如小面积破损可涂抹抗生素软膏。
2. 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造瘘袋及周围敷料。密切观察造瘘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感染迹象,若出现异常,及时采集标本进行检查,并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
3. 造瘘口狭窄:
定期用手指或合适的器械对造瘘口进行扩张,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肠黏膜。观察排便情况,若出现排便困难、粪便变细等情况,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4. 造瘘口脱垂:
避免患儿剧烈哭闹、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情况。若发现造瘘口脱垂,应及时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轻柔推送回纳,若无法回纳,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5. 电解质紊乱:
准确记录出入量,包括造瘘口排出液的量和性质。根据患儿情况及时补充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定期监测血电解质水平,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造瘘口及全身情况,根据患儿具体状况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患儿安全,促进其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