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处理有不复位、不冲洗、不缝合等原则。
1. 不复位:开放性骨折时,骨折端可能已被外界细菌污染。若此时进行复位操作,会将污染物进一步带入深部组织,增加感染的风险。比如在野外发生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暴露在外,周围可能附着泥土、沙石等脏物,若贸然复位,这些脏物就会被挤压到伤口更深处,引发严重的感染,甚至导致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骨折的愈合和患者的康复。
2. 不冲洗:冲洗开放性骨折伤口看似可以清洁创面,但实际上可能会将细菌扩散到周围组织。因为冲洗液的压力等因素,可能使原本局限在伤口表面的细菌被冲入深部组织间隙,从而扩大感染范围。例如一些污染较重的开放性骨折,冲洗可能导致原本未受感染的区域也受到污染,加重病情。
3. 不缝合:开放性骨折伤口通常存在污染,早期缝合会使伤口内的细菌等污染物无法排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感染环境,容易引发化脓性感染等问题。只有在经过适当的处理,确保伤口清洁、无明显感染迹象后,才考虑后期的缝合。
开放性骨折的处理较为复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要及时送医,让专业医生判断伤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以保障骨折顺利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