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瘤在CT上多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结节、周围水肿、不均匀强化、多发灶、出血及囊变等。典型征象包括占位效应、灰白质交界区分布及血供相关特征,不同原发肿瘤转移类型可能伴随特定影像表现差异。
1. 周围水肿:脑转移瘤周围常出现指状或大片状低密度水肿带,呈偏心性分布,水肿范围与肿瘤体积常不成正比,较大肿瘤可能引起中线移位等占位效应。
2. 多发灶:约60-85%病例表现为多发结节,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区,大小不等且多分布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
3. 强化方式:多数呈现环形强化或结节状强化,强化环常呈不规则厚壁,乳腺癌转移多表现为均匀强化,肺癌转移易出现坏死导致的环形强化。
4. 低密度或等密度结节:实质部分多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少数黑色素瘤转移可表现为稍高密度,钙化罕见多见于骨肉瘤或黏液腺癌转移。
5. 出血:约3-14%转移瘤伴出血,CT显示病灶内斑片状高密度影,常见于黑色素瘤、绒毛膜癌、肾细胞癌及甲状腺癌转移。
6. 囊变:囊性转移灶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区,囊壁可见结节状强化,多见于鳞癌、胃肠道肿瘤及肉瘤转移。
对于存在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定期进行神经系统影像学筛查至关重要。出现头痛、肢体无力、视力改变等神经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配合医生进行增强扫描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放疗或靶向治疗方案,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和适度活动有助于维持机体功能,家属应关注患者认知及情绪变化,建立多学科协作的全程管理模式。早期发现和规范管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