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核磁共振MRI主要用于检查椎间盘突出、脊髓压迫、脊柱肿瘤、感染性病变以及先天性畸形等疾病。
1. 椎间盘突出:脊椎MRI可清晰显示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的程度、位置,以及是否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典型影像表现为椎间盘向后外侧或中央区移位,伴随神经根周围脂肪间隙消失、硬膜囊受压变形,严重时可能合并神经水肿信号。
2. 脊髓压迫:通过矢状位和轴位成像,能准确识别导致脊髓受压的病因,如椎体骨折碎片移位、肿瘤占位、血肿形成或韧带骨化。影像可量化评估压迫程度,测量椎管狭窄率,并观察脊髓是否出现异常高信号提示损伤。
3. 脊柱肿瘤:MRI可区分原发椎体肿瘤如骨巨细胞瘤、血管瘤与转移瘤,通过T1加权像、T2加权像及增强扫描判断肿瘤血供、侵犯范围。特殊序列如脂肪抑制技术能鉴别脂肪成分,弥散加权成像可评估肿瘤细胞密度。
4. 感染性病变:对于脊椎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等感染性疾病,MRI可早期发现椎体骨髓水肿、椎间盘破坏及椎旁脓肿形成。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脓肿壁强化特征,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区分感染性病灶与肿瘤性病变。
5. 先天性畸形:针对脊柱裂、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纵裂等先天异常,MRI可三维重建显示椎管闭合不全、脊髓低位或分裂畸形,评估是否合并脂肪瘤、皮毛窦等伴随病变,为手术方案提供解剖学依据。
当出现持续背痛、肢体麻木或大小便功能障碍时,应及时进行专业评估。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体内有起搏器或金属植入物者需提前告知医生。检查后应根据影像结果配合康复治疗,避免久坐、负重等加重脊椎负荷的行为,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对于需要手术干预的病例,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