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主要包括单发薄壁囊性病变、液气平面、纵隔或肺门区囊性占位、囊壁钙化、周围组织受压移位等。
1. 单发薄壁囊性病变: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囊壁厚度通常小于2mm,边缘光滑锐利,增强扫描无强化,囊内密度均匀,CT值约0-20HU,合并感染时囊壁可增厚。
2. 液气平面:多见于感染性支气管囊肿,CT显示囊内气体与液体分层,上层透亮区为气体,下层液性密度影可见震荡波界面,常伴有囊壁不规则增厚及周围炎性渗出。
3. 纵隔或肺门区囊性占位:好发于中后纵隔及肺门周围,呈类圆形囊状结构,密度均匀,平均CT值约10-30HU,邻近气管、支气管可见受压变形但无浸润征象。
4. 囊壁钙化:约5-10%病例可见囊壁弧形或斑点状钙化,CT表现为高密度影,多呈断续性分布,钙化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属于相对特征性表现。
5. 周围组织受压移位:巨大囊肿可导致邻近肺组织不张、气管偏移或血管受压,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解剖结构移位程度,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血管源性病变。
对于确诊或疑似支气管囊肿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以监测囊肿变化,尤其出现咳嗽加重、胸痛或发热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可能减少囊肿破裂风险,合并感染时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呼吸道防护,戒烟并保持良好通风环境,通过低剂量CT筛查可早期发现并发症。医生会根据囊肿位置、大小及并发症制定个体化的观察或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