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等。
1. 临床表现:患者多有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等症状,常伴有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疾病,病情逐渐进展可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慢性咳嗽、咳痰一般持续较长时间,且痰液多为脓性。活动后呼吸困难在疾病早期可能较轻,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加重。鼻窦炎症状如鼻塞、流涕、头痛等也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能先出现鼻窦炎症状,后才出现下呼吸道症状。
2. 影像学检查:胸部 X 线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散在分布的小结节状阴影,直径约 2 - 5mm,边界不清,以两肺下野较为明显。胸部 CT 尤其是高分辨率 CTHRCT对诊断更具价值,可清晰显示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直径 1 - 3mm,边缘模糊,还可见支气管扩张、肺纹理增粗等表现。
3. 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EV₁/FVC 降低,残气量/肺总量比值增加。部分患者可伴有弥散功能障碍。在疾病早期,肺功能可能仅表现为轻度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肺功能损害会逐渐加重。
4.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 反应蛋白、血沉增快等炎症指标升高。冷凝集试验效价可增高,常大于 1:64。还可进行痰液检查,培养可能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菌。
5. 病理检查: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经支气管肺活检或开胸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特征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伴有淋巴滤泡增生,呼吸性细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判断。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方案进行,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