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的临床处理原则常见的有复位、固定、康复治疗等。
1. 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切开复位和牵引复位等。手法复位是通过手法操作使骨折复位,具有损伤小等优点;切开复位则是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在直视下进行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困难或无法达到满意复位的情况;牵引复位是利用持续的牵引力使骨折复位,常用于一些不稳定骨折。
2. 固定:是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包括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引和外固定器等,主要用于骨折早期或一些不需要手术切开的情况;内固定则是通过手术将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等,植入体内以固定骨折,适用于需要坚强固定的骨折。
3. 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早期合理的康复治疗能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康复治疗应根据骨折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物理治疗等。
骨折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方案进行。保持骨折部位固定的稳定性,避免因不当活动导致固定松动或骨折移位。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若出现异常如肿胀加剧、疼痛明显、麻木等要及时告知医生。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