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主要包括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多灶性斑片状实变、铺路石征、胸腔积液或淋巴结肿大等,其影像特征可随病原体类型及病程进展呈现动态变化。
1. 磨玻璃影: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或清晰,多分布于双肺外周带及胸膜下区域,可能与肺泡壁炎性增厚或部分肺泡腔渗出相关,在早期或轻型病例中尤为明显。
2. 小叶间隔增厚:约60%病例可见小叶间隔平滑或结节状增厚,常与磨玻璃影共存形成铺路石征,提示间质性病变及淋巴管扩张,多见于流感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3. 多灶性斑片状实变:进展期可见斑片状实变影伴支气管充气征,密度较磨玻璃影更高,多呈双侧非对称分布,严重时可融合成大片实变,常见于腺病毒或新冠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
4. 铺路石征:作为特征性而非特异性表现,由磨玻璃影背景上重叠增厚的小叶间隔形成马赛克样图案,在疾病亚急性期出现率可达40%,需与肺水肿等其他间质性疾病鉴别。
5. 胸腔积液或淋巴结肿大:不足20%的病毒性肺炎病例伴随少量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更为罕见,若出现需警惕合并细菌感染或免疫异常可能,此类表现更多见于巨细胞病毒或EB病毒感染。
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与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患者在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交叉感染。恢复期可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但需警惕肺纤维化等后遗症风险。高危人群应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及时进行胸部CT复查,严格遵循医嘱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切忌自行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