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肺部CT表现主要包括结节或肿块影、斑片状实变、磨玻璃影、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空洞形成及支气管扩张等。
1. 结节或肿块影: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CT表现,直径多为5-20mm,边缘模糊或清晰,部分病灶可融合成团块状,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可能与肉芽肿性炎症或局部组织坏死有关。
2. 斑片状实变: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分布的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界不清,常合并支气管充气征,多由肺泡内炎性渗出或出血导致,可伴随胸膜增厚或粘连。
3. 磨玻璃影:局灶性或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多分布于肺外周或胸膜下区域,提示间质性炎症或肺泡壁水肿,部分病例可能与微小肉芽肿或血管周围炎相关。
4. 胸腔积液:少量至中量胸腔积液多见于单侧,以渗出性为主,胸膜增厚常见,少数病例可发展为包裹性积液,需与结核性胸膜炎鉴别。
5. 淋巴结肿大: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相对少见,通常为轻度增大且无坏死,增强后呈均匀强化,可能与病原体血行播散或免疫反应激活有关。
6. 空洞形成及支气管扩张:极少数患者出现薄壁空洞或支气管扩张,多见于慢性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空洞内壁光滑,周围伴少量渗出,支气管扩张多呈柱状或囊状。
布鲁氏菌病肺部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史、血清学检测及病原学证据。日常接触牛羊等家畜或食用未经消毒的乳制品后,若出现长期发热、乏力伴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暴露史。治疗以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为主,疗程需足量足疗程以避免复发。影像学随访可评估病灶吸收情况,同时需注意营养支持及并发症管理,避免过度劳累或接触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