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肛周脓肿、肛裂、直肠肛门损伤、会阴部手术、结核等。
1. 肛周脓肿:肛周脓肿是肛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周围间隙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时,形成脓肿。若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脓肿部位的原发感染源如肛窦炎、肛腺感染依然存在,炎症持续刺激,容易形成肛瘘。
2. 肛裂:肛裂反复感染,可向皮下蔓延,形成皮下瘘。
3. 直肠肛门损伤:外伤、异物、分娩时会阴撕裂等损伤,细菌侵入伤口,可引起局部感染,形成肛瘘。
4. 会阴部手术:内痔注射误入肌层或手术后感染,产后会阴缝合后感染,前列腺、尿道手术后感染等,均可波及肛门直肠,引起肛瘘。
5. 结核:结核杆菌可经血液传播至肛门直肠周围,形成结核性脓肿,脓肿破溃后形成肛瘘,但较为少见。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肛门局部清洁,避免久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饮食上,应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如出现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