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拔针后鼓包,可能是由于按压不当、输液速度过快、血管通透性增加、药物刺激、针头移位等引起。以下是具体内容:
1. 按压不当:拔针后未正确按压穿刺部位,导致血液渗出形成鼓包。解决办法是重新按压,用棉签或输液贴沿血管走向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按压时间为3 - 5分钟。
2. 输液速度过快:液体快速进入血管,局部压力增大,可能引起鼓包。应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调整合适的输液速度。
3. 血管通透性增加:如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或某些疾病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容易出现鼓包。可先冷敷,24小时后热敷,以促进吸收。
4. 药物刺激:部分药物对血管有一定刺激性,可能导致鼓包。一般可通过热敷缓解,若症状严重,需及时就医。
5. 针头移位:针头在血管内移动,刺破血管壁,造成药液外渗形成鼓包。需停止输液,重新穿刺。
输液后应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沾水。如鼓包长时间不消退或伴有疼痛、红肿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