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 脑钙化灶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四个原因促使脑钙化灶形成

脑钙化灶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四个原因促使脑钙化灶形成

更新时间:2019-11-28 03:00:35

脉络丛钙化是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脉络丛钙化很少发生在3岁以下的人群中。脉络丛钙化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时发病率可达75%以上。下面我们了解脑钙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

一、脑钙化灶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四个原因促使脑钙化灶形成

脑钙化的原因有很多。由于钙化部位不同,临床上造成钙化疾病也不同。通常有脑炎,脑结核,脑出血,脑寄生虫,结节性硬化症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症。

钙化点通常是结核灶的愈合表现或脑组织的硬化。目前,没有良好的手术替代方案。没有压迫颅神经的症状,一般可不不处理。如果您有压迫症状先用血液循环药缓解,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手术。

二、脑钙化灶的具体表现

1.脉络丛钙化

脉络丛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很少发生在第三和第四脑室。钙化可以是点状,直径大于1厘米,圆形或不规则。钙化通常是双侧对称的,但也可以是不对称的或仅是单侧的。对于占据空间的病变,例如脑中的肿瘤,有时脉络丛的位移和移位的存在方向可能有助于病变的定位。

2.松果体和缰部钙化

这在成年人中很常见,并且更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大约75%的正常成人在CT扫描中显示松果体钙化,直径通常为3-5毫米,但有时可能更广泛。以下三个条件应考虑松果体区域是否存在肿瘤的可能,并在必要时进行MRI检查确定。

(1)松果体钙化大于12毫米。

(2)钙化的松果体明显偏离中线。

(3)松果体钙化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身上。

缰联合位于第三脑室后部的松果腺前面。 30岁以后,15%的脑CT扫描可显示缰部钙化。虽然它的形状更具特征,但它经常被误认为松果体钙化,并且典型的缰部钙化是“C”形的。

3.基底神经节钙化

在正常成人颅图像上可能意外地发现基底神经节钙化。它的典型表现是双侧对称,从尾状核头开始。钙化也可以是不对称的,也可以包括苍白球,壳核和丘脑的外侧部分。基底神经节钙化在正常儿童中并不常见,但在40岁以后的成人中更常见。这种原发性基底神经节钙化明显与年龄相关。

4.小脑齿状核钙化

钙化也可发生在后颅窝的小脑齿状核中,但齿状钙化相比基底神经节钙化更少见。它可以在幕上伴有或不伴有钙化。钙化通常具有弥漫模糊的形状或小的点状,这是由于钙质在微小毛细血管周围的沉积以及微小动脉和静脉壁的钙化。齿状核钙化的重要性与基底神经节的意义相同,基底神经节可以是生理性的或病理性的。

以上是对脑钙化的具体原因和表现的介绍!脑钙化,一般对人体影响不大,也就是一个陈旧性的病灶,不活动,所以影响不显着。平时要注意定期检查和观察,保持乐观的态度,低盐低脂饮食。

审编医生
李胜利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治疾病:失眠,头痛,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