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后耳朵痛可能是耳道损伤、外耳道炎、中耳炎、耵聍栓塞、鼓膜穿孔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保持耳部清洁、避免进水、使用药物治疗、必要时就医等。
1.耳道损伤:掏耳朵时用力不当或使用尖锐工具可能导致耳道皮肤受损,引起疼痛。应停止掏耳,避免耳道进水,保持耳部清洁。遵医嘱用药,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以缓解疼痛和预防感染。
2.外耳道炎:掏耳可能破坏外耳道皮肤的屏障功能,引发细菌感染,导致外耳道炎,出现耳部疼痛、红肿等症状。治疗时需保持外耳道清洁,局部涂抹红霉素软膏等。遵医嘱口服抗生素,如罗红霉素胶囊、阿奇霉素片、左氧氟沙星片等。
3.中耳炎:掏耳时如果不慎将病菌带入中耳,可能引发中耳炎,导致耳痛、听力下降等。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给予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外用药物,同时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4.耵聍栓塞:掏耳后耵聍可能被推向耳道深处,形成耵聍栓塞,压迫耳道壁引起疼痛。应到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将耵聍取出。
5.鼓膜穿孔:用力掏耳可能会损伤鼓膜,导致鼓膜穿孔,引起剧烈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一旦怀疑鼓膜穿孔,应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穿孔的大小和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较小的穿孔可能会自行愈合,较大的穿孔可能需要手术修复。同时,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头孢地尼分散片、甲钴胺片等药物,以预防感染和促进神经修复。
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频繁掏耳,使用柔软的工具轻轻清理外耳道。如果掏耳后出现耳朵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