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癣与脂溢性皮炎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好发部位、病程发展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区别。
1.发病原因: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腺分泌增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
2.症状表现:花斑癣初起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脂溢性皮炎典型皮损为边缘清楚的暗黄红色斑、斑片或斑丘疹,表面被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对称分布。
3.好发部位:花斑癣好发于胸、背、颈、上臂、腹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眉弓、鼻翼旁、鼻唇沟、耳后、胸背部、腋、脐、肛周等部位。
4.病程发展:花斑癣病程慢性,冬季皮疹减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复发;脂溢性皮炎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
5.治疗方法:花斑癣主要采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酮康唑乳膏、克霉唑乳膏等;脂溢性皮炎的治疗原则为去脂、消炎、杀菌、止痒,常用药物有硫磺、水杨酸、煤焦油等,严重者可口服抗真菌药或维A酸类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花斑癣还是脂溢性皮炎患者,都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油腻及甜食。同时,应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以促进疾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