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血小板在人体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内脏出血。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
一、免疫因素
1.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产生抗体攻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被破坏。
2.感染因素
某些病毒、细菌感染,如肝炎病毒、幽门螺杆菌等,可能影响血小板的生成或破坏血小板。
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或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4.血液系统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能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5.其他因素
1. 脾功能亢进,可导致血小板在脾脏中被过多破坏。
2. 妊娠、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受伤;注意口腔卫生,预防牙龈出血;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监测血小板计数;如有出血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