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式。
1.复位:通过手法或器械使骨折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常见的复位方法有手法复位和牵引复位。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部位移位不明显的情况,通过医生的手法操作将骨折端复位。牵引复位则适用于骨折部位有明显移位或伴有肌肉痉挛的情况,通过牵引装置牵拉骨折端,使其逐渐复位。
2.固定: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将骨折端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的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如石膏绷带、支具等,适用于骨折端移位不严重或经复位后较为稳定的骨折。内固定如钢板、螺钉、髓内钉等,适用于骨折端不稳定或复位后难以维持位置的骨折。
3.功能锻炼: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的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功能锻炼应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固定的稳定性及患者的全身情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
4.药物治疗:遵医嘱用药,促进骨折愈合,缓解疼痛和肿胀。常用的药物有接骨七厘片、仙灵骨葆胶囊、骨肽片等。接骨七厘片具有活血化瘀、接骨止痛的作用;仙灵骨葆胶囊可滋补肝肾、强筋壮骨;骨肽片有助于调节骨代谢,促进骨形成。
5.手术治疗:当骨折端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可以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将骨折端准确复位并进行牢固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肢体功能。
骨折后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休息,避免患肢负重,按照指导进行功能锻炼和复查,以确保骨折的顺利愈合和患肢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