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多发生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等。
1. 病因:主要因感染乙型脑炎病毒所致,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酸等敏感。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库蚊、伊蚊和按蚊等均可作为传播媒介,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可在蚊体内繁殖、越冬,并可经卵传代。
3. 临床表现:初期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极期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还伴有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以及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表现;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症状逐渐好转;部分患者会留有后遗症,如失语、肢体瘫痪、精神失常等。
4.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血清学检查如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是常用诊断方法,脑脊液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5.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降温、止惊、防治呼吸衰竭等,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很重要。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如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喷洒杀虫剂等。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尤其是儿童。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蚊虫多的地方,若出现高热、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