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直肠脱垂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经产妇多见。
一、直肠脱垂的诊断
1. 症状:患者常有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可在排便或下蹲时,发现肛门有肿物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发展,肿物脱出逐渐频繁,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甚至咳嗽、用力、行走时也会脱出。
2. 体征:医生通过肛门指诊可触及直肠黏膜堆积,肛门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3. 辅助检查:排粪造影可明确直肠脱垂的程度和类型。
2.直肠脱垂的治疗
1. 一般治疗:幼儿直肠脱垂多可自愈,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如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治疗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疾病。
2. 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内,使黏膜与肌层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
3. 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较多,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直肠黏膜环切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直肠脱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久站,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如出现直肠脱垂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