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我国流行的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
丝虫病的症状因虫种、寄生部位、机体反应性等因素而异。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并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如下肢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丝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病原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乙胺嗪、呋喃嘧酮等。乙胺嗪对微丝蚴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是治疗丝虫病的首选药物。呋喃嘧酮对班氏丝虫病的疗效较好。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象皮肿等症状进行处理。如出现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时,可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热敷等。对于象皮肿,可采用绑扎患肢、按摩、烘绑等方法,以促进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在治疗丝虫病时,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蚊虫叮咬,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