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传染性疾病。以下是关于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的相关内容:
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患者常有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病变,如肺部阴影、空洞等。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查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重要依据。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也有助于诊断。
肺结核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早期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传播。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防止耐药性的产生。适量用药是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规律用药是指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时间和剂量服药,避免漏服或中断治疗。全程治疗是指按照疗程完成治疗,通常肺结核的治疗疗程为6 - 9个月。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以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肺结核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