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 2 - 12 周消退。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类型之一。因为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能力相对较弱,而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黄疸的持续存在。
一般来说,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 3 - 4 天出现,与母乳喂养量不足、新生儿肠蠕动减少、胎粪排出延迟有关;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常在出生后 1 - 2 周出现,可能与母乳中某些物质抑制了肝酶的活性有关。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应鼓励频繁哺乳,以增加新生儿的摄入量和排便次数,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而对于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如果胆红素水平不是很高,一般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可继续观察;如果胆红素水平较高,可能需要暂停母乳喂养 2 - 3 天,待胆红素水平下降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在面对新生儿黄疸时,家长们不必过于紧张。应密切观察宝宝的皮肤颜色、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和大小便等。如果发现宝宝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同时,要保持宝宝的皮肤清洁,适当晒太阳,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宝宝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