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情况是侵蚀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的关键不同之处。
1. 病理特点:侵蚀性葡萄胎大体可见水泡状物或血块,显微镜下可见侵入子宫肌层的水泡状组织,有绒毛结构;绒毛膜癌则无绒毛或水泡状结构,肿瘤由分化不良的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组成。
2. 临床表现:侵蚀性葡萄胎多在葡萄胎清除后6个月内发病,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黄素化囊肿持续存在;绒毛膜癌常在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后出现阴道持续不规则流血,子宫增大且柔软,可伴有腹痛、假孕症状等。
3. 治疗原则:侵蚀性葡萄胎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绒毛膜癌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等综合应用,对于耐药或复发病例,治疗方案更为复杂。
4. 预后情况:侵蚀性葡萄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过规范治疗后可治愈;绒毛膜癌恶性程度高,预后相对较差,但随着化疗药物的发展,生存率也有明显提高。
无论是侵蚀性葡萄胎还是绒毛膜癌,治疗后都需严格随访。定期进行血、尿hCG测定,妇科检查,B超、胸部X线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后续治疗与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