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出现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进而出现蛋白尿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膜性肾病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部分患者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身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小球基底膜,引发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环境因素、感染、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在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膜性肾病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大量蛋白尿,尿液中会出现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的现象。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表现为水肿,从眼睑、下肢逐渐蔓延至全身。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高脂血症。
对于膜性肾病的治疗,通常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一般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蛋白尿。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定期复查,监测肾功能、蛋白尿等指标的变化。
日常生活中,膜性肾病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防止病情加重。饮食上,应遵循低盐、低脂、优质蛋白的原则,控制水分摄入,减轻肾脏负担。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积极配合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