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摆子是疟疾的俗称,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经按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
疟原虫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繁殖,破坏红细胞,释放出代谢产物和毒素,刺激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导致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等症状。在寒战期,会感觉极度寒冷,即使盖上厚被子也难以缓解;高热期体温可迅速上升至 39℃甚至更高,伴有头痛、口渴等;随后进入大汗期,全身大汗淋漓,体温骤降。发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间日疟和卵形疟通常隔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每三天发作一次,恶性疟发作则较为不规则。
疟疾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型疟,可出现剧烈头痛、昏迷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还可能导致贫血、肝脾肿大等。
预防疟疾,要注意防蚊灭蚊。在疟疾流行地区,可使用蚊帐、蚊香、防蚊喷雾等防蚊用品,减少蚊虫叮咬。前往疟疾高发地区旅行或工作,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药。若出现类似打摆子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规范治疗。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确保彻底治愈,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