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指局部骨质被病理组织所取代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
溶骨性骨质破坏是一种在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表现。其形成原因多样,主要是由于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使得骨质吸收速度超过了成骨细胞的骨形成速度。肿瘤性病变是引发溶骨性骨质破坏的常见原因之一,比如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的骨肉瘤、尤文肉瘤,以及转移性骨肿瘤,像肺癌、乳腺癌等转移至骨骼时,肿瘤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刺激破骨细胞,进而造成骨质溶解破坏。骨髓炎等感染性疾病,炎症因子也会促使破骨细胞功能亢进,引起骨质破坏。
在临床上,溶骨性骨质破坏可能导致骨骼的强度下降,容易引发病理性骨折,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等症状。不同病因导致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在影像学上有不同的特征表现,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以明确病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中,若发现溶骨性骨质破坏相关异常,应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病变部位,防止因骨骼强度降低而发生意外骨折。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安排,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后续的检查、用药等,以便及时控制病情,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