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3个月内仍有黄疸,表现为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除黄疸外,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肝功能正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平较高有关,该酶可分解结合胆红素,使其重新变成未结合胆红素,经肠肝循环增加,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另外,母乳性黄疸还可能与新生儿肝脏胆红素代谢酶活性不足等因素相关。
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3-8天出现,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一般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不易区分,常在生后3-4天出现,5-7天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常在生后6-8天出现,2-3周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
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若黄疸程度较轻,可继续母乳喂养,密切观察黄疸变化。若黄疸较重,可暂停母乳喂养24-48小时,黄疸可明显减轻,之后再恢复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有所反复,但一般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黄疸情况,包括黄疸的程度、范围等。同时,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奶量摄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若对黄疸情况存在疑虑,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切不可自行盲目判断或采取不恰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