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药物性肝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许多药物都可能引发肝脏损伤,常见的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降脂药等。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过肝脏代谢,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肝脏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破坏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可能通过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脏的免疫损伤。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仅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如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等,而无明显的自觉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肝区疼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急性肝衰竭,危及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用药时务必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不自行随意增减药量、延长用药时间或滥用药物。就医时,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史,包括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以便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和潜在的肝脏损害风险。若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尤其是与肝脏相关的表现,需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药物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