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醛缩酶B基因缺陷导致果糖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缺乏,使果糖不能正常代谢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人体摄入果糖后,正常情况下会在醛缩酶B的作用下进一步代谢。但对于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由于醛缩酶B基因存在缺陷,无法产生足够或正常功能的醛缩酶B。当患者摄入果糖后,果糖代谢受阻,中间产物堆积,会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过程,进而导致低血糖。同时,还会引起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细胞内的代谢紊乱,造成器官损伤。
患者在婴儿期可能表现为进食含有果糖的食物后出现呕吐、腹泻、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若持续摄入果糖,可能会出现肝功能损害,如黄疸、肝肿大,以及肾功能异常等。
日常生活中,患者需严格限制果糖摄入。要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避免食用含有果糖、蔗糖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以及山梨醇可在体内转化为果糖的食物。水果大多含有果糖,应谨慎选择。同时,要定期就医复查,监测身体各项指标,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饮食管理和必要的治疗,以维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