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
1. 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通常存在于肠道内。当卫生习惯不佳或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易从尿道逆行向上进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其具有较强的黏附性,能附着在尿路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进而大量繁殖,破坏尿路黏膜的防御功能,导致炎症反应。
2. 克雷伯菌属:也是较为常见的致病菌,在医院环境中感染几率相对较高。该菌可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的手等途径传播,能产生多种毒力因子,抵抗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引起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不同部位的尿路感染。
3. 变形杆菌属:能分解尿素,使尿液碱化,有利于其在碱性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常与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有关,因为碱性尿液易促使磷酸盐、碳酸盐等沉积形成结石,而结石又会进一步损伤尿路黏膜,增加感染风险,二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4. 葡萄球菌属: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引起尿路感染,多通过血行感染的方式到达泌尿系统。当身体其他部位存在葡萄球菌感染病灶时,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肾脏等泌尿系统器官,引发感染,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
5.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中较为常见。多见于长期留置导尿管、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感染后治疗相对困难,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换内裤、注意会阴部清洁等,减少细菌滋生和逆行感染的机会。多喝水、多排尿,通过尿液冲刷尿道,有助于预防细菌在尿路中定植。若出现尿路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避免自行停药,确保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