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患上心力衰竭可从症状、体征、病史、辅助检查等方面入手。
1. 症状:呼吸困难是较为突出的症状,起初可能在剧烈活动后出现,随病情进展,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发作,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严重时咳粉红色泡沫痰;乏力、疲倦感明显,日常活动耐力下降;胃肠道淤血可导致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夜尿增多,尤其在病情加重时更为显著。
2. 体征:颈静脉怒张,提示静脉压升高;肝肿大且有压痛,长期可致肝淤血;下肢出现水肿,多从脚踝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听诊时可闻及肺部湿啰音,心尖区可出现奔马律等异常心音。
3. 病史:存在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病史,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也易引发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导致心力衰竭。
4. 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测量射血分数等关键指标,对诊断心力衰竭有重要价值;BNP脑钠肽及NT-proBNP检测,数值升高常提示心力衰竭,且其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胸部X线可观察心脏大小、肺淤血情况等,为诊断提供参考。
若怀疑患上心力衰竭,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戒烟限酒。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