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得了骨质疏松可通过骨密度检测、影像学检查、身体症状、风险评估工具、血液和尿液检查等。
1. 骨密度检测: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髋部、腰椎等部位的骨密度,得出T值和Z值。T值小于等于-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若在-1至-2.5之间为骨量减少。
2.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椎体压缩变形等,但早期骨质疏松不易察觉;CT能更清晰显示骨骼细微结构;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分辨力高,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骨折及骨髓病变等情况。
3. 身体症状:出现不明原因的腰背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后伸或长时间行走疼痛加剧,甚至翻身、咳嗽、排便用力时也会加重,身高变矮、驼背,或发生脆性骨折,都可能提示骨质疏松。
4. 风险评估工具:如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等,通过简单问题评估患病风险。
5. 血液和尿液检查: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以及尿钙、尿磷等,有助于了解骨代谢状态,辅助诊断骨质疏松。
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多吃富含钙的食物,适度进行户外运动,多晒太阳。若怀疑患有骨质疏松,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全面检查和诊断,并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