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得了精神疾病可从症状表现、行为模式、情绪状态、思维方式、社交功能等方面入手。
1. 症状表现:留意是否存在幻觉、妄想、强迫观念、怪异行为等异常症状。幻觉如幻听、幻视等,凭空听到声音或看到不存在的事物;妄想则是毫无事实依据却坚信不疑的想法;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出现且难以摆脱的念头;怪异行为如无故自笑、行为举止不协调等。
2. 行为模式:观察行为是否与以往有明显改变,是否变得懒散、回避社交活动、生活作息紊乱,或出现冲动、攻击性行为等,这些变化可能暗示精神状态出现问题。
3. 情绪状态:持续的情绪低落、焦虑、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等都是需要关注的信号。长期处于抑郁情绪,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或过度焦虑,担心各种事情,都可能与精神疾病相关。
4. 思维方式:思维是否变得迟缓、混乱,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逻辑不清晰,甚至出现言语表达困难等情况,这些都可能是精神疾病影响了思维功能。
5. 社交功能:在社交场合中是否出现退缩、回避,难以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对社交产生恐惧或抵触情绪等,这可能反映出精神方面的异常。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关注自身精神状态变化。若发现有上述异常情况,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便早发现、早干预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