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口腔黏膜变化包括Koplik斑、黏膜充血、黏膜干燥、黏膜溃疡、黏膜出血等。
1.Koplik斑: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2 - 3天出现。开始时为直径约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散在于双侧近臼齿颊黏膜上,量少;之后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在皮疹出现后1 - 2天迅速消失。
2.黏膜充血:随着病情发展,口腔黏膜会出现明显充血现象,整个口腔黏膜呈现出较为鲜艳的红色,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黏膜血管扩张所致。
3.黏膜干燥:麻疹病毒感染引发身体一系列反应,可能影响口腔腺体分泌,使得口腔黏膜水分减少,从而出现干燥的情况,患者常感觉口腔内有干涩感。
4.黏膜溃疡:在病情严重或合并细菌感染等情况下,口腔黏膜可出现溃疡。溃疡面大小不一,疼痛明显,影响患者进食和说话,还可能导致口腔异味等问题。
5.黏膜出血:少数情况下,麻疹病情严重时可引起口腔黏膜下出血,表现为黏膜上出现瘀点、瘀斑,这与病毒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或血管损伤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口腔黏膜有上述类似变化,尤其是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诊断。一旦确诊为麻疹,需严格遵医嘱进行隔离治疗,注意口腔清洁卫生,避免继发感染,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促进身体恢复。